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阅读量:

元数据

[!abstract]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200](https://weread-1258476243.file.myqcloud.com/weread/cover/86/YueWen_33628204/t7_YueWen_33628204.jpg)
  • 书名: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作者: 周岭
  • 简介: 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急于求成、避难趋易?所谓有耐心,就是要“咬牙坚持、死磕到底”?如何不再用“三分钟热情”和“打鸡血”的方式做事?如何保持极度专注?如何消除焦虑?如何提高学习能力?这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7 大底层概念,20 个成长关键词,助你彻底走出焦虑与迷茫,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清爽的情绪。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你将真正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事物规律,你将真正看清世界,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只有洞悉底层的内在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出版时间 2020-06-01 00:00:00
  • ISBN: 9787115543424
  • 分类: 心理 - 认知与行为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高亮划线

自序 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 我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33628204-37-2225-2354
    • ⏱ 2023-06-15 21:27:11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 ^33628204-39-8167-8217
    • ⏱ 2023-06-17 09:59:14
  • 📌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33628204-39-10260-10393
    • ⏱ 2023-06-17 10:02:13
  • 📌 再往深了说,焦虑并不完全源于我们的主观意识,而是来自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天生属性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深处早就埋下了这样的种子: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33628204-39-10422-10557
    • ⏱ 2023-06-17 10:02:35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 📌 第一,从图 3-2 中可以看出,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工具需要从“过去”端获取,包括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 ^33628204-41-4058-4111
    • ⏱ 2023-06-23 17:56:55
  • 📌 第二,自身的经历更是一种独特的财富。我们每天的生活像河水一样流过,如不做停留则很难攫取生活中的智慧,而反思复盘让我们有机会思考有什么经验可以获得、有什么教训可以汲取,这样就可以在下次面临类似问题时避免做出像当初那样不够明智的选择。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古人早已将反思复盘的方法付诸实践。 ^33628204-41-4590-4742
    • ⏱ 2023-06-23 17:57:00
  • 📌 第三,如果说学习和反思是静态的,那处于当下的、动态的自已又该如何主动运用元认知呢?很简单,启用你的“灵魂伴侣”啊! ^33628204-41-4791-4855
    • ⏱ 2023-06-23 17:57:04
  • 📌 元认知能力总能让你站在高处俯瞰全局,不会让你一头扎进生活的细节,迷失其中。如果你足够细心,还会发现未来视角总是当前行动的指南针,它可以在茫茫的生命中为你导航,让你主动选择去做那些更重要而不是更有趣的事情。 ^33628204-41-5600-5736
    • ⏱ 2023-06-23 18:01:03
  • 📌 第四,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让人意想不到是下面这条——冥想。是的,冥想就是那种只要静坐在某处,然后放松身体,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呼吸和感受上的活动。冥想带来的极度专注可以帮大脑做健身操。通过持续锻炼,大脑可以直接从物理上提升人的元认知能力,如果过程中觉察到自己走神了,我们只需柔和地将注意力拉回来。现在再联系之前提到的“灵魂伴侣”,不难发现这些活动本质上都在做同一件事:监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其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33628204-41-5785-6063
    • ⏱ 2023-06-23 18:01:26
  • 📌 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所以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33628204-41-6662-6752
    • ⏱ 2023-06-23 18:02:32
  • 📌 随着我们不断长大,大脑的前额皮质开始发育,理智脑的战斗力才慢慢增强。不过理智脑的战斗力其实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侧重学习、理解、记忆、运算的认知能力,即我们在校学习时主要锻炼的部分,另一方面则是侧重观察、反思、判断、选择的元认知能力(见图 3-3)。 ^33628204-41-7797-7975
    • ⏱ 2023-06-23 18:04:16
  • 📌 在小马宋的《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中,主角之一的刘丹尼说过这样一个观点:“教育的意义就是教你在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如何看待它。当你对这件事进行反应的时候,总是有你自己的天性在里面,比如说有人骂你,你就想骂回去,但是你在这个反应当中会有一个哪怕是零点几秒的间隔去思考或者审视,这个间隔就是你获得的教育或者经历的意义。”这段话非常好地阐释了元认知能力在大脑决策中的作用,就是这个零点几秒的间隔,对我们来说非常关键。 ^33628204-41-8626-8829
    • ⏱ 2023-06-23 18:07:43
  • 📌 在生活中更是如此。早上醒来时,如果能有几秒的时间用来思考,我们就可能在起床和看手机之间做出更好的选择;看到微信有未读消息提示时,如果能先停留几秒,我们就可能决定先去做重要的事,而不是点击那个小红点……总之,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33628204-41-9050-9239
    • ⏱ 2023-06-23 18:07:57
  • 📌 要想清楚,不仅要审视第一反应,同时还要有清晰明确的主张。 ^33628204-41-10648-10683
    • ⏱ 2023-06-23 18:10:28
  • 📌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换句话说,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找出那个最重要的、唯一的选项,让自己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这道理很简单,既然权重都差不多,那么做哪件事都没有损失。犹豫不决,什么都想做又什么都做不好,才是最大的损失。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行动力弱的时候,脑子里对未来的具体行动肯定是模糊不清的。在这个时候,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列出来,进行排序,找出最重要的那件事,让脑子清醒。 ^33628204-41-10909-11187
    • ⏱ 2023-06-23 18:11:00
  • 📌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33628204-41-12000-12072
    • ⏱ 2023-06-23 18:12:58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 📌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33628204-43-3949-4072
    • ⏱ 2023-06-23 18:20:23
  • 📌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比如你要练琴,那就告诉自己:“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而不是“我要练琴半小时”这样宽泛的目标。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如果目标太大,那就将它分解成小目标,这样做也是为了使目标更具体、精细。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谁都知道专注的重要性,但沉浸的关键是要做到“极度”专注,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投入 100% 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 70% 的精力好,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33628204-43-6551-6879
    • ⏱ 2023-06-24 00:24:18
  • 📌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一般而言,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识别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及为什么会存在不足。缺少反馈,我们既容易出错,又容易走神,而且很难快速提升个人能力。因此,有教练指导是极好的事,有老师批评也是好的,闭门造车式的练习不仅容易让人分心走神,也会让自己长期在低水平层面徘徊。所以,想方设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反馈是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如果条件有限,反馈也可以通过书籍影像、与他人交流或者自我反思来获取。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一味重复已经掌握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但挑战太难的任务也会让自己感到挫败,二者都无法使人进入沉浸状态,好的状态应该介于二者之间。 ^33628204-43-8173-8527
    • ⏱ 2023-06-24 00:28:41
  • 📌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33628204-43-10424-10555
    • ⏱ 2023-06-24 00:33:37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 梳理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然后在这个区域内努力。 ^33628204-44-3002-3070
    • ⏱ 2023-07-25 16:13:38
  • 📌 就两条,一是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二是有问题只找主观原因。 ^33628204-44-3440-3472
    • ⏱ 2023-07-25 16:13:46
  • 📌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33628204-44-3993-4030
    • ⏱ 2023-07-25 16:14:09
  • 📌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 ^33628204-44-4459-4544
    • ⏱ 2023-06-24 00:38:32
  • 📌 人们常说底层概念、底层规律,那到底什么是底层呢?在我眼中,能解释的现象越多,这个概念就越底层。 ^33628204-44-5078-5152
    • ⏱ 2023-06-24 00:40:41
  • 📌 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这样你就愿意行动了。不信的话,你可以细心观察一下,几乎所有的行动达人都是拆解任务的高手。 ^33628204-44-5937-6049
    • ⏱ 2023-07-25 16:15:06
  • 📌 提炼目标。在舒适区内行动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动脑筋地重复,这种状态下,人们凭习惯和感觉做事,没有特别需要关注的东西,所以学习的时候分心走神,跑步的时候分心走神,睡觉的时候也分心走神,这样,做什么事都不会有太大的长进。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跳出舒适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发现和收集那些要点,也就是每次行动的小目标。比如练习弹钢琴的时候,不是一遍一遍地重复,而是只练出错最多的地方;比如背单词的时候,不是一遍一遍地重复,而是看完之后合上书进行自我测试,把出错的单词找出来,然后不停地重复记这些出错的单词,直到全部掌握。 ^33628204-44-6125-6483
    • ⏱ 2023-07-25 16:15:36
  • 📌 科技和信息虽然在我们这一代发生了巨大的发展,但人类的学习机制并未随之快速变化,我们大脑的运作模式几乎和几百年前一样。更坏的消息是,丰富的信息和多元的方式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深深地损耗着人们深度学习的能力,并且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种种迹象表明,快速、简便、轻松的方式使人们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得到了放大,理智脑的潜能受到了抑制,而深度学习的能力几乎全部依赖高级理智脑的支撑。 ^33628204-44-7265-7481
    • ⏱ 2023-07-25 16:16:14
  • 📌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 5%、10%、20% 和 30%。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 50%、75% 和 90%。 ^33628204-44-7852-7976
    • ⏱ 2023-07-25 16:16:33
  • 📌 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依次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 + 摘抄金句、自己读书 +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 + 践行操练、自己读书 + 践行操练 + 输出教授。 ^33628204-44-8324-8396
    • ⏱ 2023-07-25 16:16:55
  • 📌 请注意,遇到这种困难才是深度学习真正的开始!因为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33628204-44-9395-9521
    • ⏱ 2023-07-02 15:56:55
  • 📌 可见“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有些人做了一定的缝接,但缝接得不够深入,没有高质量的产出,也使学习深度大打折扣。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从想法到语言再到文字,即将网状的思维变成树状的结构再变成线性的文字,相当于把思想从气态变成液态再变成固态——那些固态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毕竟任何知识都不可避免地会损耗,并且这种损耗一直存在,如果不想办法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固定下来,时间一长,这些知识就会烟消云散,留不下多少痕迹。有了自己的东西,便一定要教授出去,教授和缝接会相互巩固,形成循环。《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33628204-44-9732-10266
    • ⏱ 2023-07-02 15:57:36
  • 📌 深度学习有以下 3 个步骤:(1) 获取高质量的知识;(2) 深度缝接新知识;(3) 输出成果去教授。 ^33628204-44-10360-10493
    • ⏱ 2023-07-25 16:18:14
  • 📌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比如,我们可以读经典、读原著,甚至读学术论文。经典的一手知识已经经过时间的沉淀,其价值已被证明,值得精耕细读。我们要放弃那些“几分钟读完……”“每天一本……”“十堂……课”的干货幻想,虽然这些方法也能带来一些启示,但终究是支离破碎、被人咀嚼过的。亲自钻研虽然更艰辛,但能感受到深度理解产生的真正快感,这比吸收浅薄的二手知识不知道要舒服多少倍。读书这件事最好不要请人代劳,从长远看,终归是要自己获得挖矿的能力的。 ^33628204-44-10705-10934
    • ⏱ 2023-07-02 18:52:58
  • 📌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因为简单的知识陈述无法达到深度缝接的效果,只有做到知识转换才能用旧知识体系对新知识进行深度缝接,所以在重构时,我们可以只取最触动自己的观点,其他观点可以放弃,即使它们很有道理。如有机会,我们还可以花足够长的时间去打磨一个主题或观点,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它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而且,写作具有复利效应,我们写的文章随时可能被他人读到,这样也间接达到了讨论交流和教授他人的目的。 ^33628204-44-10983-11322
    • ⏱ 2023-07-02 18:53:14
  • 📌 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提到,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知识是最不具迁移能力的,你成为医学博士,也照样有可能不会做麻婆豆腐;技能通常由 70% 的通用技能和 30% 的专业技能组成,迁移性要好一些;而到了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能够轻易地跨界,因为他们通过深度学习已经拥有了某些才干,而这些才干在其他领域同样适用,所以他们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熟悉知识与技能就玩得转。但反过来,如果你不具备某些才干,当你换到其他行业时,只能重新开始培养底层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非常吃力了。 ^33628204-44-11842-12177
    • ⏱ 2023-07-02 18:55:39
  • 📌 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是在去专利局上班的路上,看到伯尔尼钟楼时突然冒出了一个假设:“如果公交车以光速移动,那么从车上看,钟楼的指针会不会是静止的呢?”这个假设使 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狭义相对论走入人们的视野。而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是在非常疲劳的情况下做了个梦,梦到一条首尾相咬的蛇,这条蛇成了他发现苯分子结构的线索。人们都惊叹科学家们的直觉和灵感,但假设爱因斯坦和凯库勒不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他们就不会获得这些直觉和灵感。只有在自己的领域探索得足够深入时,灵感才可能在潜意识的帮助下显现。虽然我们不是科学家,但深度学习也能让我们更大概率地收获意外的惊喜。 ^33628204-44-12226-12523
    • ⏱ 2023-07-02 18:55:45
  • 📌 与此同时,深度学习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比如我曾带女儿去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剧中女儿国国王与唐僧经历生死之后对他说:“我做了一个梦,多年以后,你蓄满长发,和我一起慢慢变老,但是,你并不开心。”我立即感慨道,这就是“未来视角”啊,国王用未来视角回望现在,然后做出了理智的决定,克制了自己的感情,放唐僧西行。因为一周前我正好写了一篇关于未来视角的文章——《用什么来拯救你的行动力》,换作以前,我肯定是对此无感的。而女儿看到的只是国王好漂亮,孙悟空好搞笑…… ^33628204-44-12572-12821
    • ⏱ 2023-07-02 18:55:55
  • 📌 娱乐热点并非没有价值,浅层知识也同样具有意义,但前提是你需要具备一定的认知深度——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 ^33628204-44-13103-13184
    • ⏱ 2023-07-02 18:56:30
  • 📌 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33628204-44-13433-13452
    • ⏱ 2023-07-02 18:57:01
  • 📌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赵周提出了读书的三个步骤:·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这既是有效阅读的三个步骤,也是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知道信息点·关联信息点·行动和改变 ^33628204-44-15109-15462
    • ⏱ 2023-07-02 18:59:30
  • 📌 孤立的知识就像沙粒,只有关联才能将其聚沙成塔,形成稳固的知识晶体,最终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33628204-44-15759-15803
    • ⏱ 2023-07-25 16:22:49
  • 📌 放眼看去,按照关联意识的强弱,人在不知不觉间被分成了两个群体: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33628204-44-16403-16524
    • ⏱ 2023-07-02 19:01:07
  • 📌 需要牢牢聚焦自身最迫切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让一切与自己有关。 ^33628204-44-16702-16733
    • ⏱ 2023-07-25 16:23:33
  • 📌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可能与自己并没有关系,那就果断将其放弃,把握“与自己有关”的筛选原则,会让关联效能大大提升。 ^33628204-44-17269-17364
    • ⏱ 2023-07-02 19:01:44
  • 📌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隐蔽条件不能忽视:你需要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需求。 ^33628204-44-17413-17455
    • ⏱ 2023-07-02 19:01:52
  • 📌 首先,手中有锤子。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没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没有极致的专注和思考,恐怕任何事物对你都没有意义。 ^33628204-44-17804-17864
    • ⏱ 2023-07-25 16:24:22
  • 📌 其次,输入足够多。不管是阅读获取,还是现实经历,知识和阅历越丰富,成功关联的概率就越大。 ^33628204-44-17966-18017
    • ⏱ 2023-07-25 16:24:27
  • 📌 再次,保持好奇心。瓦特好奇壶盖为什么会被热气顶起来,牛顿好奇苹果为什么会往地上落……这世间最伟大的哲思蕴藏在万事万物中,越不起眼的小事越有可能通过关联产生至深的启发。 ^33628204-44-18159-18249
    • ⏱ 2023-07-25 16:24:33
  • 📌 最后,常说一句话。总有一些话让人听过一次就难以忘记,比如李笑来的这句话我就一直记在脑中:“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很多高手都是这样学习的,比如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看书的时候,每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都会停下来寻找联系,看看有什么其他的现象能够被这个理论解释。不找出 5 个现象他是不会罢休的。 ^33628204-44-18383-18535
    • ⏱ 2023-07-25 16:24:53
  • 📌 要是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体系可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那他必定是个厉害的人。 ^33628204-44-19211-19248
    • ⏱ 2023-07-25 16:25:35
  • 📌 考试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识;茶余饭后能高谈阔论,这也不叫有知识。这些场合下,知识虽然有用,但是这些知识都不太牵扯到具体的得失,所以只是智力游戏。只有当局势不明朗、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办,而错误的判断又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时,你要是能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一个主意,这才算是真有知识。请注意,这不是在说,实用的知识才是知识,而是在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33628204-44-20147-20336
    • ⏱ 2023-07-02 19:06:51
  • 📌 因为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正如万维钢所言,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点正是“学术知识体系”和“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区别。 ^33628204-44-20762-20878
    • ⏱ 2023-07-02 21:24:13
  • 📌 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换句话说,知识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必然包含有效的知识。这部分有效的知识是能帮助我们判断、选择、行动、改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也是本节要重点阐述的。为了避免混淆,下面我会使用“认知体系”来指代“知识体系”。 ^33628204-44-20927-21089
    • ⏱ 2023-07-02 21:24:28
  • 📌 初学者迫切希望拥有自己的认知体系,是因为自己手中只有碎片化信息,难以整合以应对复杂的情况。在没有觉知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把“学习知识”和“学习认知”混淆,用掌握学术知识的方法去对待别人的认知体系,所以不禁沉迷于全面掌握和全盘照搬他人的体系,甚至感觉如果没有完全掌握对方的认知体系,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有这种想法和担忧的人不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非常在意形式上的完整。 ^33628204-44-21178-21419
    • ⏱ 2023-07-02 21:27:26
  • 📌 在阅读时,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 ^33628204-44-21599-21648
    • ⏱ 2023-07-02 21:27:30
  • 📌 我们不需要全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 ^33628204-44-22930-22971
    • ⏱ 2023-07-25 16:27:17
  • 📌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再走近一点观察,就会发现每个人的认知体系都是不同的,高手们也是根据自己的关注点,不断收集该领域内触动自己的信息,然后加工整合,形成独特的认知体系。所以,我们也要尝试建立独一无二的认知体系。这就是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33628204-44-23373-23633
    • ⏱ 2023-07-02 21:30:23
  • 📌 只要学的东西是能触动自己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不管是读书、上课,还是自我反思或与人交谈,都是贴近自己的成长方式。这样成长不仅高效,而且非常“接地气”,甚至能消除学习的焦虑。有了触动,学习的机会就来了! ^33628204-44-23942-24089
    • ⏱ 2023-07-25 16:28:10
  • 📌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33628204-44-25727-25772
    • ⏱ 2023-07-14 00:03:53
  • 📌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比如我经常听罗振宇的 60 秒语音分享,但我在写作时,能从那些 60 秒语音分享中提取出来的观点只占少数,大多数观点都被我忘了。偶尔回头再看那些观点,我会感叹:这些知识很有道理啊,但我怎么就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呢?像这种当时很受触动,但需要用的时候完全想不起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说明它们离我们的真实需求很远,所以放弃也罢。 ^33628204-44-25918-26114
    • ⏱ 2023-07-14 00:04:15
  • 📌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实的改变。当你运用那些知识践行那些道理时,相关细节就会源源不断地显现在你的视野里。到那时,你不仅能成为认知上的强者,也会成为行动上的巨人。最终,你会明白,所谓的学习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等等,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33628204-44-26408-26657
    • ⏱ 2023-07-14 00:04:27
  • 📌 因为从开始排名的那一刻,人们的锻炼动机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转移:原先纯粹是为了身体健康,享受运动带来的美好,现在却是不自觉地为了自己的成绩在排行榜上更好看,甚至有人还专门为此去买设备或用软件“刷”步数。 ^33628204-44-27746-27846
    • ⏱ 2023-07-25 16:29:58
  • 📌 打卡活动也是如此。一开始,人们的行动动机全都出于学习成长本身,一想到自己今后能够轻松早起,享受美好时光;锻炼塑身,拥有美好身材;热爱阅读,成为博识智者……就顿时信心满满,动力十足。出于这种目的,打卡更像是锦上添花,即使不用任何意志力支撑,人们也能持续行动。然而打卡一旦开始,任务心态其实已经锚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消退、动机减弱,学习成长的难度逐渐增大,人们不得不依靠更强的意志力去坚持,等到意志力难以为继时又该怎么办呢?直接放弃?那不等于告诉大家自己不行吗?多丢面子啊!为了不陷入痛苦,我们的大脑会开启自我保护模式,在举步维艰的时候主动调整认知,给自己找借口:“学习很难,但打卡并不难啊!只要完成打卡,不就代表任务已经完成了吗?”“既然打卡就代表完成,那为什么不选这个轻松的,而非得选那个难的呢?” ^33628204-44-27875-28285
    • ⏱ 2023-07-25 16:30:23
  • 📌 阿健同学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学习动机已经转移,所以疑惑为什么一旦打卡中断就不愿继续行动,因为他关心的是让打卡纪录保持完整,而不是让学习过程保持完整,其实对于学习来说,偶尔中断又有什么关系呢? ^33628204-44-28648-28745
    • ⏱ 2023-07-14 00:33:39
  • 📌 一些“中毒”更深的人,他们的学习动机转移了,甚至连学习的目标也转移了。他们起初还记得做某件事的意义,比如知道学英语是为了与外国人流利地交谈,但时间一长,目标就被简化为每天背 20 个单词,于是他们每天只是机械地完成、打钩,却忘了所学为何,从此陷入为学而学的境地。 ^33628204-44-28774-28903
    • ⏱ 2023-07-14 00:33:44
  • 📌 单纯地依赖打卡,不仅会转移行动的动机,还会降低行动的效能。这源自另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认知闭合需求。 ^33628204-44-28993-29044
    • ⏱ 2023-07-25 16:31:00
  • 📌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33628204-44-29237-29287
    • ⏱ 2023-07-02 21:58:07
  • 📌 我们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喜欢确定性,不喜欢未知或不确定性。而打卡活动自带任务心态,人们每打一次卡,都要面临一次任务闭合需求,这在开始时并无大碍,但动机一旦转移,人们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 ^33628204-44-29467-29565
    • ⏱ 2023-07-14 00:34:28
  • 📌 这就是打卡心态的特性: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所以单纯抱着打卡这一任务心态去学习,很少会有强烈的主动性,毕竟在任务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关注的是完成情况,对任务本身没有更大的热情。 ^33628204-44-29790-29891
    • ⏱ 2023-07-02 21:58:37
  • 📌 任务心态在某些领域是很有用的,比如军事领域。军人必须有极强的任务意识,但在个人学习成长领域,任务心态或许并不可取。比如跑步时总想着还剩多少时间就可以结束,读书时总想着还剩多少页就可以完成,背单词时总想着还剩多少个就可以完事……这样的心态会使注意力处于分散状态,很难全身心投入事物本身,从而体会其中的要领和乐趣。我们感受不到跑步时身心、手脚的畅快,无法深入了解书中人物的思考和情感,体会不到单词之间的深入关联……不管什么时候,身后好像总有个声音在不停地催促:快点、快点、再快点,赶快完成它!现代人很难获得幸福感,多是因为这种快节奏和急心理,但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何其枯燥,它无法让我们享受过程,只会让身心紧张、焦虑、麻木和分裂。 ^33628204-44-29981-30351
    • ⏱ 2023-07-14 00:35:19
  • 📌 在《今日简史》一书中,尤瓦尔·赫拉利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做了极为深入的思考,但是在谈到生命的意义时,他说出了这样的感悟:我和这个世界之间隔着的是身体的感觉。换句话说,个体生命的本质意义就在于身心合一,去觉知真实的生命过程,这其中有禅意、有哲思,也有科学。至少在学习时,身心合一、极度专注是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才能从学习活动中收到精细、强烈的正向反馈。然而任务心态破坏了身心合一的状态,这种不良体验会加剧人们对学习活动的厌恶感,形成恶性循环。 ^33628204-44-30380-30638
    • ⏱ 2023-07-14 00:35:43
  • 📌 所谓“大美不自知”,我想破除任务心态的方法正是如此——集中心力做眼前的事就好。 ^33628204-44-30869-30908
    • ⏱ 2023-07-14 00:36:31
  • 📌 只要一个小方法就能立即改变,那就是用记录代替打卡。每次学习后只做行动记录,不做打卡展示。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也便于每周复盘(见图 5-9)。图 5-9 用记录代替打卡虽然看上去和打卡是一样的,但这样做没有打卡的任务压力,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活动本身,而不是完成任务上。 ^33628204-44-31319-31798
    • ⏱ 2023-07-14 00:37:18
  • 📌 同时,我们在任务设置时要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比如原先打卡每天要背 20 个单词,这是任务的上限,假设做到这一条并不容易,所以任务一完成你就会松一口气,心想:终于完事了。现在把任务调整为背 5 个单词——一个很容易完成的下限,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完成目标毫无负担,且此时刚好进入学习状态,精力旺盛,就愿意顺着惯性继续学下去,毕竟此后多学一个单词都是额外的收获,心态完全不同,身心容易沉浸,不会顾虑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任务。 ^33628204-44-31986-32344
    • ⏱ 2023-07-14 00:37:50
  • 📌 于学习而言,保持内在的动机最重要。但相比之下,保持动机这条路其实比打卡更难走。不过,做难事必有所得,因为它更接近成功的要求。当然,仅仅保持动机依然是不够的,想真正获得成功还要学会创造动机。 ^33628204-44-32834-32928
    • ⏱ 2023-07-14 00:39:00
  • 📌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33628204-44-33795-33823
    • ⏱ 2023-07-14 00:39:42
  • 📌 上天给了我们生命的同时,也赋予我们一个强大的学习方法,只是我们不知不觉地忘了它。自从有了文明和理性,人类的学习就逐渐转向了以原理、基础为导向的系统学习,这种方式看似高效,但往往过于注重输入和练习,忽视了输出和反馈,使学习过程变得痛苦、无趣。天下苦学久矣,是时候回归学习的本源了。 ^33628204-44-34056-34195
    • ⏱ 2023-07-14 00:40:05
  • 📌 也许是因为在人造的学习体制内待久了,有些人很难相信“跳过原理,直接实操”的方式是有效的,他们认为这种方法不过是奇技淫巧,强大的毅力和认知才是学习的正道。对于这种观点,脑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他们看来,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力。因为人类强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没有思维、短视愚笨,时常沉溺于游戏、手机、美食、懒觉……但它们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却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如果能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它们同样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于学习。 ^33628204-44-34637-34937
    • ⏱ 2023-07-14 00:41:15
  • 📌 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这看起来很违反直觉,但它确实成为优劣学习者之间无形的分水岭。 ^33628204-44-35108-35206
    • ⏱ 2023-07-14 00:41:41
  • 📌 有了这种认知,人是会迅速改变的——会拥有清晰而强烈的作品意识,会更加重视输出和运用,会倾心打磨作品,主动换取外界的反馈。 ^33628204-44-35566-35626
    • ⏱ 2023-07-14 00:42:18
  • 📌 总之不能一味地学学学而毫无产出,因为没有反馈的学习不仅是痛苦的,而且十有八九会失败。 ^33628204-44-36008-36050
    • ⏱ 2023-07-14 00:42:50
  • 📌 这真的是见效最快的学习方式!我在这两年的写作过程中体会得太深刻了。实不相瞒,我的电脑里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是用来收藏读者留言截图的,这些截图都是大家对我的夸奖、肯定、表扬和赞赏。保留这些截图并非自恋、臭美,而是我深知这些反馈对自己行动力的影响实在是太重要了。每每看到这些留言截图,我都会动力十足,经常在电脑前一坐数小时而不知疲惫。我知道这就是在驱动情绪脑为自己工作,如果自己写的文章没有任何反馈,我真不敢保证仅凭意志力和长远的认知能走到现在。所以“锁定价值—打磨作品—换取反馈”正是我持续写作的真正策略和真实动力。古典在《跃迁》一书中这样描述高手的破局战略:找到自己的高价值区——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部——再借助头部效应的系统推力,从一个小头部不断地向大头部移动,实现跃迁。而抢占头部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持续打磨高价值的作品,凭借作品换取反馈。没有作品和作品意识,一切免谈。 ^33628204-44-36420-36863
    • ⏱ 2023-07-14 00:43:52
  • 📌 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如果你只是随意地写些文字、拍些照片,那必定没有什么价值,人们自然不会产生兴趣并予以赞扬,所以,对待作品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次出门前都要尽可能把它们打扮得漂亮精致,让人眼前一亮。这种要求必然会逼迫自己在能力舒适区边缘快速成长,因为这符合刻意练习的基本原则。 ^33628204-44-37104-37288
    • ⏱ 2023-07-14 00:44:26
  • 📌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只要你认真打磨了作品,就肯定有人会觉得你比他们厉害,此时,赞扬就会飞向你。而真正比你强的人往往没空打击你,所以你不必担心会被人嘲笑。 ^33628204-44-37337-37433
    • ⏱ 2023-07-14 00:44:31
  • 📌 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不排除你仍然会受到打击的情况,我也一样,偶尔也会收到一些读者的“攻击性留言”,此时,保持冷静、客观就很有必要了。如果对方除了情绪上的攻击再无其他内容,那你大可哈哈一笑,忽略就好了。这说明对方不但嫉妒你,还不如你,因为他没法拿出更好的作品或观点来回应,只会发泄情绪、肆意谩骂。在鸡蛋里挑骨头,这事谁不会呢?但如果对方的质疑中包含严谨的反证,能准确指出你的问题,那就要认真对待了,因为这些批评就是极佳的反馈,它们会帮助你把问题想得更清楚,让作品变得更完善。所以,在真正希望成长的人眼里,这样的批评哪里是打击,明明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啊! ^33628204-44-37482-37766
    • ⏱ 2023-07-14 00:44:56
  • 📌 所有痛苦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提示。无论是身体不适、情绪低落,还是学业落后、事业受挫,有痛苦出现,说明哪里出了问题,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吗?而很多人只知一味地沉浸在受挫的情绪里,惶惶不可终日,不但耽误了自己,也连累了他人。如果你的心态足够开放,就会感激生活中的痛苦和挫折,毕竟没有什么是比这更直接的反馈。 ^33628204-44-37815-37979
    • ⏱ 2023-07-14 00:45:11
  • 📌 主动的回想测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比坐在那儿被动地重读材料要好得多。 ^33628204-44-38644-38679
    • ⏱ 2023-07-25 16:36:39
  • 📌 从现在开始,请不要再默默无闻地独自耕耘了,不产出、不运用、不得到反馈,就算学一辈子也不会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机遇。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33628204-44-39483-39625
    • ⏱ 2023-07-14 00:47:37
  • 📌 你肯定记得“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有效学习的关键是保持极度专注,而非一味比拼毅力和耐心。不过,保持专注需要花费精力,而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就像一桶水,有的人总量多些,有的人少些,但只要在困难的事情上消耗精力,精力桶的水位就会慢慢下降。 ^33628204-44-41088-41286
    • ⏱ 2023-07-14 19:44:48
  • 📌 反观那些轻松的学霸,他们学习时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精力桶的水位得到快速回升。如图 5-12 所示,他们的精力曲线呈波浪状,这种循环能使精力水平一直保持在高位。 ^33628204-44-42129-42256
    • ⏱ 2023-07-14 19:45:37
  • 📌 高效学习的关键在于保持极度专注,而不是靠意志力苦苦支撑,谁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胜出。然而专注这个品质在信息时代已日渐成为稀缺品质。 ^33628204-44-43080-43153
    • ⏱ 2023-07-14 19:45:48
  • 📌 如今,人们面对大量的信息干扰和巨大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只会本能地告诉自己要更刻苦、更努力,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更科学的模式应该是:极度专注 + 主动休息,如此反复。 ^33628204-44-43500-43614
    • ⏱ 2023-07-14 19:46:22
  • 📌 说到学习的拉伸区,不得不提一下,控制学习和工作内容的难度也是保证专注的重要方式,因为太容易的内容会让人因无聊而走神,太困难的内容会让人因畏惧而逃避,所以选择做那些“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学习或工作,是最容易进入专注状态的(见图 5-15)。 ^33628204-44-44273-44391
    • ⏱ 2023-07-14 19:46:53
  • 📌 要么重新设定学习内容,调整为合适的难度,要么将目标拆解为更具体的小目标,降低工作的难度,总之,想办法把难度控制在拉伸区范围内就对了。不管面对多么棘手的任务,只要我们愿意动脑筋,总能找到主动调整的空间。 ^33628204-44-44745-44845
    • ⏱ 2023-07-25 16:38:57
  • 📌 精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意志力的代名词。精力充沛时,人们面对困难会无所畏惧,面对诱惑也有更强的抵抗力,但当精力不足时,我们不仅难以面对困难,甚至对诱惑的抵抗能力也会变弱,毕竟克服困难和抵制诱惑都需要消耗意志力。 ^33628204-44-45015-45148
    • ⏱ 2023-07-14 19:47:26
  • 📌 所以,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这些人无论面对精力的消耗与恢复,还是面对情绪的波动与还原,都会刻意保持高位富足的状态,避免进入低位稀缺的境地。越是接近一天的尾声,我们就越要注意自己的精力和情绪水平,毕竟我们还要抵制一些诱惑,防止自己不小心滑入深渊呢。 ^33628204-44-45329-45488
    • ⏱ 2023-07-14 19:47:40
  • 📌 就在我想通“主动休息”这个原理的瞬间,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竟是番茄工作法,因为它符合学霸模式的所有特征: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循环往复。 ^33628204-44-46138-46226
    • ⏱ 2023-07-25 16:39:49
  • 📌 而且这个“主动停止”的动作一定要坚决。很多人在一开始的时候,由于精力分散得还不明显,就不愿意主动停下来,但这往往会得不偿失。主动休息犹如主动喝水,当感到很渴的时候再喝水,其实已经晚了,你想让精力保持高位,就要学会主动停下来,这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关键点。 ^33628204-44-46765-46890
    • ⏱ 2023-07-14 19:48:48
  • 📌 刻苦,是一种宏观态度,轻松,是一种微观智慧。 ^33628204-44-47040-47062
    • ⏱ 2023-07-14 19:49:07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 📌 《系统之美》一书的作者德内拉·梅多斯告诉我们,世界上有一个底层的系统规律叫“增强回路”,它的发生就好比两个小孩子发生了争执,一个人打了一拳,另一个人就更用力地踢一脚,他们每一次的反应都会强化矛盾,升级暴力。注意力的使用同样遵循这个规律,最初的选择会影响行为自动增强的方向。 ^33628204-45-1485-1648
    • ⏱ 2023-07-14 19:50:17
  • 📌 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要事第一!当然,启示还不止这些,如图 6-2 所示,在增强回路的起点,做出有利选择所消耗的自制力是最小的,如果等负的增强回路形成,再想改变就难喽!图 6-2 在增强回路起点做选择难度最小好比你沉迷抖音已久、各路消息回复不迭的时候,再想心无杂念地工作学习怕是没那么容易了!所以,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这个秘密适用于所有人。 ^33628204-45-2424-3053
    • ⏱ 2023-07-14 19:50:58
  • 📌 一切都只知道个大概,这对提升行动力来说,是很致命的。所以,仅仅知道要事第一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拥有另外一种能力: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33628204-45-3682-3835
    • ⏱ 2023-07-14 19:51:34
  • 📌 “写下来”就是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因为“写下来”会清空我们的工作记忆。当我们把头脑中所有的想法和念头全部倒出来后,脑子就会瞬间变得清晰,同时,所有的想法都变得清晰且确定,这样一来,我们就进入了一种“没得选”的状态,在过程中不需要花脑力去思考或做选择。 ^33628204-45-5793-5917
    • ⏱ 2023-07-14 19:52:47
  • 📌 行动力最怕模糊,如果我们的头脑中一直有很多模糊的选项存在,我们就需要花心力不断做选择,而做选择是一件非常耗脑力的事情。我们的大脑有可能为了省点力气,而不自觉地选择那个它最熟悉、最确定的选项——做那些轻松、愉快但不重要的事情。除此之外,人们通常还会有这样的疑问:把计划做得这么僵硬,会不会让自己变得很死板?事实上并不会,因为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如果当天计划有变也没关系,有了这份预案,你能够在处理完临时任务后,把自己迅速拉回正轨,但如果没有这份预案,你极有可能在目标和时间都模糊的情况下选择娱乐消遣。所以,做规划十分有效,平时遇到干扰只要及时调整计划就好了。这种形式特别适合自由时间比较多的人,也适合在室内办公的人,如果你需要时常在外面跑动,则可以灵活借鉴,通过其他方式清楚目标。我喜欢在头天晚上睡前留出 10 分钟来做这件事,第二天早上再拿几分钟回顾,工作过程中不时地查看、调整。一天 24 小时,在开始的时候多花点时间想清楚什么任务是最重要的,并提醒自己投身于此,这样,工作效率之高会超乎想象。 ^33628204-45-5946-6528
    • ⏱ 2023-07-14 19:53:38
  • 📌 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自己热爱的事,比行动力本身要重要得多,因为一旦有了热情,你就会自带“要事第一”和“提高清晰力”等各种属性。所以除了清晰力,我们还需要拥有寻找目标的感知力、掌控自由的匹配力、指导万物的元认知能力,等等,把它们联系起来,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提升自己。 ^33628204-45-6804-6943
    • ⏱ 2023-07-14 19:53:58
  • 📌 你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你的大脑处于模糊状态。大脑要么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么同时想做的事太多,无法确定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要么知道目标,但没想好具体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去实现。不管你处在什么状态下,只要拿出笔和纸,写下目标、写下时间,你的元认知能力就能迅速提升,你就会动力满满。归结起来还是那句话: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33628204-45-7053-7267
    • ⏱ 2023-07-14 19:54:14
  • 📌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耍小聪明的人会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行动,以致永远停留在原地(见图 6-5)。 ^33628204-45-9115-9190
    • ⏱ 2023-07-14 19:55:58
  • 📌 没错,这个世界是有认知层次的。处在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风景,因而只能用狭隘的视角来判断:这些东西虽然很有道理,但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 ^33628204-45-10270-10350
    • ⏱ 2023-07-14 19:56:34
  • 📌 我此前一直强调“想清楚”的重要性,但当我们绞尽脑汁去想却仍然想不清楚的时候,就要依据前人的假设先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接近目标的本质,才能想得更清楚。 ^33628204-45-10503-10589
    • ⏱ 2023-07-14 19:56:52
  • 📌 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贻害无穷。 ^33628204-45-10775-10792
    • ⏱ 2023-07-14 19:56:59
  • 📌 事实上,你只要做上一次就会发现:做成一件事真得很不容易。这揭示了又一个悖论:当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以为做成一件事很容易,于是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和想法,而欲望越多,就越做不成事(见图 6-7)。 ^33628204-45-10828-10965
    • ⏱ 2023-07-14 19:57:18
  • 📌 不要垂涎别人二十几岁身家百万,不要羡慕别人一夜成名,他们的故事若无法真实地改变你,那对你而言都是幻想。还不如踏踏实实地用行动让自己一点一点变好,毕竟,现实结果才是最好的“评判师”。 ^33628204-45-11476-11593
    • ⏱ 2023-07-25 16:45:34
  • 📌 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相信他们说的是对的,然后笃定地行动(见图 6-9)。在实践途中,你自然也要保持思考,用行动反复验证他们的理论,不适则改、适则用,直到自己真正做到为止。届时你不仅能做成那件事,还能探索出自己的理论,成为别人眼中的高手。 ^33628204-45-12932-13143
    • ⏱ 2023-07-14 19:59:08
  • 📌 很多人因为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总想跳过行动环节,寻求捷径,最后发现:这才是走了弯路,真正的捷径正是那条看起来漫长且低效的行动之路。 ^33628204-45-14657-14722
    • ⏱ 2023-07-14 20:00:25
  • 📌 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用神经科学的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受到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33628204-45-15135-15254
    • ⏱ 2023-07-14 20:00:45
  • 📌 道理再好,如果不去刻意练习,不去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这些美好的认知将永远不会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 ^33628204-45-16953-17003
    • ⏱ 2023-07-25 16:48:27
  • 📌 从现在开始,把认知当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得太早,想想后面还要做大量的练习,这样就不浮躁了。 ^33628204-45-17577-17658
    • ⏱ 2023-07-14 20:02:19
  • 📌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33628204-45-19131-19156
    • ⏱ 2023-07-14 20:03:39
  • 📌 当“改变”成了读书学习的最高标尺后,我们的学习量还有可能下降。比如当你真正明白“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这个道理时,网上所有关于“目标聚焦”的文章都不会再对你有吸引力了,但如果你并没有明白,那么你依然会在看到类似文章时觉得很有道理,然后一个劲儿地把它们往收藏夹里塞。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33628204-45-19324-19563
    • ⏱ 2023-07-14 20:04:05
  • 📌 对成长来讲,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当你凡事都以改变为标准时,你的成长路径会更加清晰。 ^33628204-45-19708-19788
    • ⏱ 2023-07-14 20:04:21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 📌 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前提下,贫穷确实会使人变笨,这不是因为贫穷让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贫穷造成的稀缺俘获了人的注意力,进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带宽。 ^33628204-46-1057-1128
    • ⏱ 2023-07-25 16:50:24
  • 📌 可见稀缺只是“变笨”的一种诱因,事实上,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比如明天的演讲、考试的期限、失业的担忧,等等。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33628204-46-1630-1793
    • ⏱ 2023-07-25 16:50:56
  • 📌 这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做重要之事的同时主动安排娱乐活动,尽量保持日程的闲余——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智慧的。 ^33628204-46-2958-3096
    • ⏱ 2023-07-25 16:51:50
  • 📌 现代生活虽然缓解了生存压力,却又带来了自控上的压力。抵制诱惑和欲望无一不消耗我们的心智带宽,而那些有着大把时间和金钱的人士,如果没有足够的心智带宽,也会让自己陷入无聊和空虚之中。 ^33628204-46-3720-3816
    • ⏱ 2023-07-25 16:52:30
  • 📌 第一帖,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对于有些人来说,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格局和远见。为了在压力环境中尽可能保持较大的格局和远见,我们就需要运用高级元认知能力保持对环境的觉知,因为在无觉知状态下,心智带宽会受到挤压,但在主动觉知状态下,人们就可以承受压力,集中心力做出理性的决定。 ^33628204-46-4099-4241
    • ⏱ 2023-07-25 16:53:01
  • 📌 第二帖,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之所以最为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决定着我们如何使用自己的心智带宽。《见识》的作者吴军曾说:“很多人认为我是个善于利用时间的高手,问我如何才能同时做更多的事情。事实上,我做事的诀窍恰恰和大家想的相反,就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我时常站在一生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然后打破思维定式,拒绝所有那些即使不去做天也不会塌下来的事情。”这正是“少即是多”的真正内涵。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免于盲目奔波,才能让自己从忙碌中解脱,才有时间使用心智带宽审视自己,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去。 ^33628204-46-4290-4594
    • ⏱ 2023-07-25 16:53:18
  • 📌 第三帖,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当前最大的压力莫过于过多欲望对心智带宽的冲击。早上起床就拿手机体现的是对信息的欲望,囤积物品体现的是对物质的欲望,应酬太多体现的是对社交的欲望,吃得太多体现的是对美食的欲望……每一种欲望的萌发都有可能在心智带宽中添加一条运行程序。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所以保持对欲望的觉知,及时地审视它们,是清理自己心智带宽的好办法。我脑袋里一团乱麻的时候,就会坐下来,拿出笔和纸,把心中的念头全部列出来。无论是后台隐藏的,还是前台运行的,只要把它们清晰地列出来并逐一审视,自己立马就会神清气爽,行动力十足。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满,无论做学习计划,还是做工作安排,他们都会给自己留足够的闲余,让自己从容地面对每一刻。 ^33628204-46-4623-5140
    • ⏱ 2023-07-25 16:53:46
  • 📌 第四帖,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不要在最兴奋的时候做决定,也不要在最愤怒的时候做决定,尤其是重大决定。大喜大悲的时候,我们的心智带宽往往很窄,判断力也很弱。除了极端的情绪,我们也要及时关注平日里恐惧、担忧、紧张、害怕等各种小情绪,并及时将它们清理掉。一个心智带宽富足的人,也会是一个心平气和的人。 ^33628204-46-5189-5373
    • ⏱ 2023-07-25 16:54:05
  • 📌 第五帖,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适当的闲余是我们应对压力和意外的宝贵资源,但是过多的闲余可不是什么好事,如果有大量的金钱,就容易萌生无谓的欲望;有大量的时间,也容易陷入低效的状态。心智带宽虽足,但若不运行有效的人生程序,自然也是白费。如果你的人生有如此好运,一切都很富足,不妨想办法给自己设限,适当制造稀缺,以成就自己。 ^33628204-46-5422-5618
    • ⏱ 2023-07-25 16:54:37
  • 📌 正因为他具备这种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他才走上了总统之路。 ^33628204-46-6001-6056
    • ⏱ 2023-07-25 16:55:05
  • 📌 事实上,在面对各种困境的时候,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往往是考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它不仅能帮助人们获取智慧、成就事业,还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拓展格局、化解烦恼。只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习惯用原始的单一视角对待所有问题。 ^33628204-46-6085-6192
    • ⏱ 2023-07-25 16:55:15
  • 📌 不难推断,像这辆摩托车一样,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都是多维立体的。从每一个角度观察,都能得到不同的信息,就像我们手中的镜头,只要微微偏离一点或拉近、拉远,屏幕上的图像就会发生变化。 ^33628204-46-7189-7295
    • ⏱ 2023-07-25 16:55:40
  • 📌 那些习惯从单一角度识人的人,往往比较单纯,也更容易受伤,本质上是因为他们缺乏多角度认知事物的意识。当然,就识人而言,听一个人说话就能大致推断出他的学识和修养水平。比如那些对自己的观点、见解异常坚持,对别人的观点又油盐不进的人,基本上可以被视为学识浅薄或修养一般的人,因为学识浅薄的人除了自己的原始视角,通常很难感知到其他外部视角,所以就会抓着第一判断死死不放,因此,其修养表现也不高。反观那些学识或修养高的人,他们表达观点时通常非常谨慎,常用“也许”“可能”等表述。这真不是他们故意谦虚,而是因为懂的越多,看到的角度越多,就越知道用一句话或一个观点无法把事情描述清楚。 ^33628204-46-7596-7938
    • ⏱ 2023-07-25 16:56:16
  • 📌 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好不好,也取决于他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视角单一的人容易固执、急躁和钻牛角尖,而视角多元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智慧、平和与包容。世界是多维的,而我们只有一双眼睛。我们每一次的观察、表达和行动,都只能影响这个多维世界中的一个维度。明白了这点,我们就能理解这世上没有什么神奇的招数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接触到的观点、方法通常只适用于特定的角度或范围。 ^33628204-46-7972-8180
    • ⏱ 2023-07-25 16:56:30
  • 📌 无论你当前处于何种情绪旋涡,只要自己愿意,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只是有的人面对再好的事情时都盯着一点瑕疵不放,而有的人却能从任何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放大,忽视其他不足之处。孰优孰劣,孰喜孰悲,一目了然! ^33628204-46-10025-10185
    • ⏱ 2023-07-25 16:58:05
  • 📌 《反本能》一书的作者卫蓝曾这样描述路径依赖:当我们长期进行一种行为的时候,大脑会慢慢形成一个专门处理这个行为的“绿色通道”,所以当自己面临相似的场景时,大脑会对这种行为进行优先选择,并进一步形成自动化反应。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启动情绪上的防御模式并陷入单一视角,而不是启动理智上的分析模式进入多维视角。要想拥有多视角能力,就要进行刻意练习,直到形成新的路径依赖。好在这样的练习并不难。遵守下面几个原则,自己就能逐渐摆脱单一视角的限制,成为生活的“摄影大师”。 ^33628204-46-10501-10772
    • ⏱ 2023-07-25 16:58:43
  • 📌 一是勤移动。顾名思义,就是多移动你的“相机”机位,尝试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比如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老人的角度、对手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仅凭自己的感受就直接认定孩子不懂事、老人不体谅、对手不讲理。在焦虑、紧张的时候,不妨假设自己是一个局外人,用第三视角来观察自己,你会发现自己的很多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因为别人并不是那么在乎你。如果陷入悲伤,无法自拔,那就假设自己处于十年之后,用未来视角反观现在,你会发现当下的悲伤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收起情绪好好干活。这种多视角观察的能力其实就体现了元认知能力。有了元认知,我们更容易在自我观察上保持觉知,进而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出“高情商”的特质。比如,我们不会随口说出刻薄难听的话,尽管自己可能确实很想说,但在话说出口之前,我们会在脑子里估计从各个角度听到这句话后的感受和反应,然后选择一个最佳角度,让所有人都觉得得体、舒适。和这样的人相处,又有谁会愿意给他添堵呢? ^33628204-46-10821-11289
    • ⏱ 2023-07-25 16:58:55
  • 📌 二是善学习。有些时候我们之所以看不到一些角度,是因为自身学识不够,不知道有那个视角存在,所以要多学习,借助高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很多优秀的书籍和文章都展现了作者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你若摘取,便能向高人学习。 ^33628204-46-11338-11448
    • ⏱ 2023-07-25 16:59:14
  • 📌 三是要开放。更准确地说是保持客观、不臆断。很多人情绪不好,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做的假设当成了事实,在不确定对方真实想法的情况下,直接把情绪发泄了出来。想要情绪平和,就是要在交流时不戴有色眼镜,不带主观色彩,先想办法了解事实,搞清楚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无论是面对孩子、面对同事,还是面对下属和老板,都要秉持这样的态度。如果先入为主地抱持自己的单一观点,就很难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客观真相。 ^33628204-46-11497-11730
    • ⏱ 2023-07-25 16:59:33
  • 📌 好的交流都是客观的、不带主观猜测的交流,这样才会让双方都摆脱“战斗模式”。如果一个人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就会把其他人也带入单一视角,要么被压制,处于恐惧中;要么反抗,双方都受伤。 ^33628204-46-12024-12122
    • ⏱ 2023-07-25 17:00:01
  • 📌 四是寻帮助。我读过一些飞行员在空中处理特殊情况的操作手册,发现所有处置方法的第一步几乎都是一样的:报告塔台指挥员。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在紧急万分的情况下,飞行员不先集中精力处理特殊情况,却要先向指挥员报告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吗?直到思考“多角度看问题”这个主题的时候,我才明白,原来出现特殊情况时,飞行员的注意力会被巨大的危险所俘获,心智带宽降低,容易陷入单一视角,而此时,指挥员可以给飞行员提供有效的外部视角,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置特殊情况。同理,当我们对情绪问题或工作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一个人闷头苦想,要学会主动寻求外部帮助,借助他人的多维视角来克服自己单一视角的局限。 ^33628204-46-12263-12587
    • ⏱ 2023-07-25 17:00:23
  • 📌 五是多运动。适当的有氧运动会提升我们体内多巴胺的水平,而多巴胺对于创造力和多角度思考能力来说都很重要。锻炼不仅能帮我们从负面情绪中快速走出来,也会引导大脑从新的角度看待事物,或者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所以,越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越要多运动,越是想不通的时候越要多运动。 ^33628204-46-12636-12775
    • ⏱ 2023-07-25 17:00:33
  • 📌 不要让事情本身束缚了你的情绪和注意力。这可是我大学时代为数不多的能一直记到现在的人生经验。现在再回头看,自己也很震惊,因为这完全不是什么土方法,而是实实在在的积极心理学呀! ^33628204-46-14530-14645
    • ⏱ 2023-07-25 17:02:31
  • 📌 一个人想要生活幸福,需要具备以下因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有独特的本领、技能,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33628204-46-15118-15291
    • ⏱ 2023-07-25 17:02:58
  • 📌 仅仅改变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境况就变得完全不同,这正是积极心理学的神奇之处。 ^33628204-46-15583-15621
    • ⏱ 2023-07-25 17:03:21
  • 📌 一个人如果整天做自己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日子就会变得灰暗无趣,然而面对压力,我们真的就只能承受吗?未必。或许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只是被事情本身给占据了,因为困难和压力总能把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让你很难看到其他角度。 ^33628204-46-15806-15945
    • ⏱ 2023-07-25 17:03:36
  • 📌 获取掌控权并不难。当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只要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就可以让自己跳出事情本身。这句“咒语”便是: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33628204-46-16195-16301
    • ⏱ 2023-07-25 17:03:55
  • 📌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33628204-46-16710-16772
    • ⏱ 2023-07-25 17:04:08
  • 📌 产生内部动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立足于让自己变好。 ^33628204-46-17064-17087
    • ⏱ 2023-07-25 17:04:33
  • 📌 那些对内在动机更敏感和坚持的人,总会与众不同。他们不会为外界的奖励或评价而刻意表现,只会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努力进取,这样的人很难被困难击倒。 ^33628204-46-17603-17674
    • ⏱ 2023-07-25 17:05:16
  • 📌 为自己而做,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和要求,为玩而做,则是为了应对重复、枯燥的事情。如果想玩得更尽兴,最好记住这个小技巧——把那些困难的大事情拆解成小块。就像我在跑步的时候,把 1 500 米拆解为一段段 10 米的距离一样。当要做的事情小到自己可以轻松完成时,我们就会跃跃欲试。 ^33628204-46-18543-18686
    • ⏱ 2023-07-25 17:06:08
  • 📌 胡适先生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穷的真理确实容易让人害怕,但只要盯住眼前的那一寸,就会从那一寸中获得快乐。 ^33628204-46-18769-18842
    • ⏱ 2023-07-25 17:06:36
  • 📌 一定有人会对这些方法嗤之以鼻,因为从本质上看,这更像是一种自我欺骗。事实上,人是一种自我解释的动物,世界的意义是人类赋予的。既然做事情就是赋予意义的过程,那我们为什么不赋予它们有用又好玩的意义呢?至少,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当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都自由时,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们前进呢? ^33628204-46-19017-19229
    • ⏱ 2023-07-25 17:07:00

第八章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 📌 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我就是被这句话打动后开始行动的,现在将它转送给你,或许它也会成为你开始早起的催化剂。 ^33628204-47-6985-7057
    • ⏱ 2023-07-25 17:12:34
  • 📌 普通人和聪明人最大的能力差异是什么?是长时间保持极度专注的能力。正如《暗时间》一书的作者刘未鹏所说: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33628204-47-7648-7737
    • ⏱ 2023-07-25 17:13:08
  • 📌 人类的大脑看起来很厉害,但意识所能处理的信息数量并不多,平均为 7±2 个,有的人多些,有的人少些,但都在 7 个左右浮动。 ^33628204-47-7943-8001
    • ⏱ 2023-07-25 17:14:11
  • 📌 人和人之间的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脑力资源利用率的竞争,你能多开发一个小球的脑力,就多一点竞争力。好在这种差异并非不可逾越,大脑的 7 个小球是可以被训练的,借助恰当的方式可以让它们目标一致,共同协作。这种理想的训练方式就是冥想。 ^33628204-47-8597-8709
    • ⏱ 2023-07-25 17:13:58
  • 📌 科学研究表明,通过这种集中注意力的冥想练习,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增大,大脑灰质变厚,这意味着这种练习可以从物理上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因为一个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和大脑灰质厚度是影响人聪明程度的因素。 ^33628204-47-8954-9049
    • ⏱ 2023-07-25 17:14:34
  • 📌 第一个是“情绪决定”,比如看到人家健身、摄影、画画时,自己的肾上腺素开始飙升,马上表示自己也想做;第二个是“理智决定”,理智决定同样表示想要一样东西,但表示人必定已经想好了为什么要做、怎样去做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问题。 ^33628204-47-10798-10936
    • ⏱ 2023-07-25 17:17:18
  • 📌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这大概是最高级的成长策略了。但现实是普通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 ^33628204-47-12028-12106
    • ⏱ 2023-07-25 17:19:46
  • 📌 这种交流谈话既不用花费巨额路费,也不用考虑时间限制,更不用担心对方缺乏耐心。你随时能接触到顶级的思想,只要你愿意。还有比这更舒服的事情吗?可以说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33628204-47-12398-12534
    • ⏱ 2023-07-25 17:20:23
  • 📌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文字还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顶级思想家交流。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成为束缚,这可是无法轻易拥有的能量,但阅读能够帮助我们获得。 ^33628204-47-12724-12825
    • ⏱ 2023-07-25 17:20:42
  • 📌 留心的话,你还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选择、决策的过程。看多了之后,就能借助他们高明的视角来提升自己的选择能力,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不就是各种选择的结果吗?所以阅读改变命运,就是从改变我们的认知和选择开始的。 ^33628204-47-12938-13076
    • ⏱ 2023-07-25 17:20:53
  • 📌 人,生来追求简单舒适,在无觉知的情况下能偷懒就一定不会费力,这使绝大多数人天生抵触思考。然而,我们早已从远古文明进化到了科技文明和信息文明,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而认知能力极度依赖思考能力,可以说,思考能力是我们立足现代社会的根本竞争力。所以,目光长远的人都会主动、刻意地磨炼自己,尽力提高每天的思考密度。 ^33628204-47-13455-13623
    • ⏱ 2023-07-25 17:21:17
  • 📌 一 读书要先学会选书。初读者在选书的时候往往喜欢向厉害的人索要书单,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我认为更好的方式是先向自己提问:“什么是自己当前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毕竟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如果读的书不贴合自己的需求,那就很容易陷入为读而读的境地,而读书之后若是能立即解决自己最迫切的现实问题,自己就能马上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与好处,这会激励我们继续读下去。所以书单可以参考,但不要视其为唯一的选择标准。 ^33628204-47-14275-14480
    • ⏱ 2023-07-25 17:23:55
  • 📌 选书比读书本身更重要。书籍是精神食粮,我们“吃进”的东西会在我们身上表现出来,如果不分好坏见书就读,可能会“读出一身病”,这样读书还不如不读。所以选书的时候一定要警惕,肤浅的内容加上商业运作,这样的书反而会对你产生不好的影响。多关注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书籍通常不会错。 ^33628204-47-14833-14973
    • ⏱ 2023-07-25 17:24:17
  • 📌 二 阅读是为了改变。很多人以为一本书只要读完,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这里主要指非虚构类书籍)。很多人的阅读仅停留在表面,读的时候觉得这里好有道理、那里好有道理,读完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本书中,这种满足于录入的阅读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翻这本书就好像之前没有看过一样,所有的痕迹都烟消云散了。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33628204-47-15022-15298
    • ⏱ 2023-07-25 17:24:26
  • 📌 这也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阅读的深度比速度重要,阅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读得多、读得快并不一定是好事,这很可能是自我陶醉的假象。 ^33628204-47-15490-15552
    • ⏱ 2023-07-25 17:26:16
  • 📌 只要紧紧盯住“改变”这个根本目标,很多阅读障碍就会立即消失。比如我们根本不用在意自己读后记住多少内容,即使整本书都记不起来了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发生了改变,这本书就没有白读。所以,面对海量的知识,你根本不需要焦虑,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可以气定神闲地看着周围的一切,看着有些人极其焦虑地追求速读、刷阅读量,收集了一大堆和自己实际需求并没有太大关联的知识。如果你有了那种感觉,说明你基本上已经跳出大多数误区了。 ^33628204-47-15728-15953
    • ⏱ 2023-07-25 17:26:36
  • 📌 三 高阶读书法。对于阅读来说,跳出误区也只是刚好回到平地,如果还想继续进阶,我想下面这两个建议非常值得你关注。第一个是要特别注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关联。如果一个知识点让你想起了其他的知识、引发了关联,一定要留意,并把它记下来。知识产生关联说明知识网络正在形成或加固,这么做还可能创造新知识,这正是学习的核心方法之一。第二个是读写不分家。如果你在阅读后还能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甚至将它们教授给他人,那这个知识将在你脑中变得非常牢固。阅读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平等、希望和机会,如果你希望自己变得不同,那就请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实践。 ^33628204-47-16002-16361
    • ⏱ 2023-07-25 17:27:06
  • 📌 翻译,即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33628204-47-17630-17704
    • ⏱ 2023-07-25 17:28:32
  • 📌 “假设火星人光临地球,而他们从来不睡觉,所以当他们问你‘什么是睡觉’时,你该如何回答呢?”这问题看似简单,但不容易回答。不信你试着答答看,你会发现,向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人说清楚一件事是很难的。正因为这种有意无意的训练,费曼养成了一种独特的思维习惯。在从事物理研究的时候,他也会要求同事在向他汇报或者解释一个新事物时,必须用最简单的话来讲清楚。一旦解释过于冗余或者复杂,就说明他根本没有理解透彻。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33628204-47-17761-18051
    • ⏱ 2023-07-25 17:28:53
  • 📌 如果你了解人类大脑的基本构造,就知道我们的大脑里同时住着“理性”和“感性”两个小人。理性小人很高级,但感性小人更强大,所以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都由感性主导,包括接收信息。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天生喜欢轻松愉快和简单的事情,比如在读书或读文章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愿意听故事而不是听道理。只要想明白了这一点,我想任何写作的人都会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式。比如先用合适的故事引起对方“感性小人”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把想要表达的道理通过“感性小人”转达给“理性小人”,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两个小人都会很满意。 ^33628204-47-19212-19548
    • ⏱ 2023-07-25 17:30:17
  • 📌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就是在调动自己的千军万马。 ^33628204-47-21033-21056
    • ⏱ 2023-07-25 17:32:07
  • 📌 你自己想明白的,是从你的体系中萌芽生长出来的;而从书上看到的,非常容易停留在做个笔记画个线,涂个手绘画个圈,自以为懂了的层面。不要害怕书上早就写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刻画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轨迹。 ^33628204-47-21562-21664
    • ⏱ 2023-07-25 17:32:39
  • 📌 所以,一个人想要真正成长,一定要学会写作,因为“只读不写”的学习是不完整的,是低效的。而写作时如果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则是无用的。 ^33628204-47-21693-21780
    • ⏱ 2023-07-25 17:33:05
  • 📌 房子的结构就像我们的思想,而房子的装修就像我们的表达。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可以让人舒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可以体现个性。当人们走进舒适而个性的房子时,就愿意待在里面,进而去关注它那合理巧妙的结构布局,否则,一间屋子就算结构再合理,走进去却是毛坯,估计没多少人愿意待在里面。 ^33628204-47-22106-22241
    • ⏱ 2023-07-25 17:33:44
  • 📌 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则更像是一潭死水。长此以往,一些不愿意运动的人则更容易滋生焦虑、抑郁、消沉、低落等各种不良情绪,并且压力产生的毒素会破坏大脑中几十亿个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逐渐使大脑的部分区域萎缩,这表明,一个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可能会变“笨”。 ^33628204-47-23467-23620
    • ⏱ 2023-07-25 17:35:21
  • 📌 运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更多的新的神经元,这意味着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 ^33628204-47-23687-23734
    • ⏱ 2023-07-25 17:35:35
  • 📌 所以运动不是关键,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有效的模式是这样的:在运动后的 1~2 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或是一些需要复杂技巧的体力活动,诸如舞蹈、钢琴,以及参加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活动,如接触新的环境、人物或事物,这么做可以让新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不断生长。换句话说,运动之后,脑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验或挑战,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变“聪明”。 ^33628204-47-24726-24929
    • ⏱ 2023-07-25 17:36:50
  • 📌 所以绝大多数运动者的硬伤就在这里:运动之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他们习惯于在运动后看电视、刷手机、玩游戏、逛街、聚会、和朋友们闲聊,甚至直接睡觉,做那些无须动脑或让自己感到很舒服的事。真的很遗憾,那些好不容易生长出来的神经元随即消散,他们因此错失了变“聪明”的机会。 ^33628204-47-25333-25475
    • ⏱ 2023-07-25 17:37:20
  • 📌 让自己保持做有氧运动时有些气喘的状态。比如跑步时,保持足够快的速度直到有些气喘,持续 1~2 分钟,然后改为快走,调整呼吸,重复即可,这个活动量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提到运动,我猜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跑步,但想要获得更好的效果,最好结合复杂运动。比如在 10 分钟的有氧热身之后练习瑜伽、舞蹈、体操、太极,等等,这些复杂的活动能让大脑的全部神经细胞参与其中。活动越复杂,神经突触的联系也就越复杂,突触生长也更密集,所以好的运动方式一定同时包含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 ^33628204-47-25785-26073
    • ⏱ 2023-07-25 17:38:01
  • 📌 运动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它不仅能使人更加乐观,还能使头脑更加灵活,最终使健康水平和认知水平实现双重提升。 ^33628204-47-26660-26725
    • ⏱ 2023-07-25 17:38:16

结语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 📌 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33628204-48-3140-3184
    • ⏱ 2023-07-25 17:42:06
  • 📌 因为灵感虽然是一瞬间冒出来的,但其背后却是一段生活经历的积累。我们上次没有抓住这个灵感,这次只能重来一次,如果还抓不住,它以后还会不断出现,如此反复,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低效。所以,当头脑中有什么想法或念头冒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记下来,哪怕是记一两个关键词也行,回头再整理打磨,把这个认知放大,就相当于节省了一段生命。 ^33628204-48-5876-6042
    • ⏱ 2023-07-25 17:44:13
  • 📌 痛苦哪里是什么坏事,那简直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信号与提示! ^33628204-48-6899-6934
    • ⏱ 2023-07-25 17:44:56
  • 📌 请谨记: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变,而不是形式的完美,所以哪怕只有一句话,且这句话让自己发生了改变,那么反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3628204-48-7574-7661
    • ⏱ 2023-07-25 17:45:30
  • 📌 二是尽量提炼认知点或行动点。不要沉溺于情绪释放或碎碎念。因为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变,所以要尽可能提炼出具体可操作的认知点和行动点,以指导未来的生活,否则很容易让反思变成日记,效果大打折扣。 ^33628204-48-7710-7837
    • ⏱ 2023-07-25 17:45:45
  • 📌 三是列行动清单。当反思足够多的时候,很多行动点就容易被遗忘,这时,建立一个行动清单非常有必要:把最重要的行动点单列出来,时不时地看一眼,可以保证我们能持续地行动下去。 ^33628204-48-7886-7976
    • ⏱ 2023-07-25 17:45:55
  • 📌 四是对自己极度坦诚。反思是给自己看的,所以不用在意别人的目光。尤其是在反思痛苦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极度坦诚,把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挖出来,即使内心的想法让自己感到极度难堪、羞耻,但只要它是真实的,就对自己说出来,承认它,并接纳它。对自己坦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会让自己重生。 ^33628204-48-8025-8195
    • ⏱ 2023-07-25 17:46:07
  • 📌 五是要多阅读。很多人因为生活比较平淡,或在刚开始感知能力还不够强的时候,觉知不到触动点。这个时候不妨去阅读,因为好的书籍充满了高密度的思考,与智者交流,总会获得触动你的观点和信息。保持耐心,持续练习,你的感知能力自然会越来越强。 ^33628204-48-8244-8365
    • ⏱ 2023-07-25 17:46:19
  • 📌 六是选择合适的记录载体。我不推荐纸质记录,因为搜索不方便,建议使用电子文档做笔记,比如石墨文档或印象笔记之类的。 ^33628204-48-8414-8477
    • ⏱ 2023-07-25 17:46:27

读书笔记

本书评论

反向链接

到头儿啦~

局部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