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2

阅读量:

元数据

[!abstract] 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2

  • ![ 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2 200](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47/32486647/t7_32486647.jpg)
  • 书名: 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2
  • 作者: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 简介: 《幸福的勇气》是“勇气两部曲”的下卷、完结篇。同样以百年前心理学者阿德勒思想为核心,以“青年和哲人的对话”故事形式展现。在上次谈话的 3 年之后,青年已经辞去图书管理员工作,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但是再次出现在哲人面前的他,经历了许多现实(在工作当中)的摧残,对于当初的理想已经感到绝望了:“阿德勒的思想,在外面的世界没有意义。”“猛药”级的哲学对谈,再度开始……如果说《被讨厌的勇气》是地图,《幸福的勇气》就是行动指南。《被讨厌的勇气》探究「该怎么做,人才能获得自由?」《幸福的勇气》探究「该怎么做,人才能变得幸福?」在上次谈话的 3 年之后,青年已经辞去图书管理员工作,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但是再次出现在哲人面前的他,经历了许多现实(在教育工作当中)的摧残,对于当初的理想已经感到绝望了。“阿德勒的思想,在外面的世界没有意义。”“你对阿德勒的思想存在误解”“猛药”级的哲学对谈,再度开始……
  • 出版时间 2020-06-05 00:00:00
  • ISBN: 9787111564522
  • 分类: 个人成长 - 人生哲学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高亮划线

推荐序一 没有足够勇气,你就无法幸福

  • 📌 真正的修行,首先是放下对于恒常的追求,坦然接受无常的发生。这种勇气,没有足够的智慧和福德,是难以拥有的。 ^32486647-3-675-727
    • ⏱ 2023-02-17 01:14:40
  • 📌 相对于爱,人们更愿意选择恨。因为恨比爱容易,操作简单而且责任不在我,甚至让我更有力量!但恨的结果就是相互对抗,两败俱伤。你内心的伤痛永远得不到疗愈的机会,一遇到风吹草动就会沉渣泛起、雷霆万钧。 ^32486647-3-1380-1476
    • ⏱ 2023-02-17 01:15:25

推荐序三 我遇见了所有的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 📌 他内容的核心是要为自己负责,并打破一切幻觉和不合理的信念,然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力量,从而选择不一样的人生。 ^32486647-5-527-582
    • ⏱ 2023-02-18 19:36:39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宗教吗?

  • 📌 与仅限于客观事实认定的科学不同,哲学或宗教的研究范畴深入到人类的“真”“善”“美”。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要点。 ^32486647-11-3325-3379
    • ⏱ 2023-02-21 17:44:49
  • 📌 哲学和宗教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故事”。宗教是通过故事来解释世界。在这里,可以说神是说明世界的重大故事的主人公。与此相对,哲学则拒绝故事。哲学通过没有主人公的抽象概念来解释世界。 ^32486647-11-3542-3664
    • ⏱ 2023-02-21 17:44:56
  • 📌 为了探索真理,我们在向着黑暗无限延伸的长长的竹竿上不断地攀爬。质疑常识,反复地自问自答,在不知延伸至何处的竹竿上拼命地攀登。于是,偶尔我们会在黑暗中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那就是“即使再往前走也没有什么,这里就是真理所在了。”之类的话。青年:嗯。哲人:于是,有人就遵从内心的声音停止了攀登的步伐。继而就会从竹竿上跳下来。那里是否有真理呢?我不知道。也许有,也许没有。不过,停止攀登而中途跳下来,我称其为“宗教”。哲学则是永不止步。这与是否有神没有关系。 ^32486647-11-3766-4146
    • ⏱ 2023-02-21 17:46:13
  • 📌 哲学(philosophy)的语源即希腊语的“philosophia”就包含“热爱知识”的意思。也就是说,哲学是“爱知学”,哲学家是“爱知者”。反过来也可以说,一旦成为无所不知的完美“知者”,那个人其实就已经不再是爱知者(哲学家)了。近代哲学巨匠康德曾经说:“我们无法学习哲学,我们只能学习如何从事哲学。” ^32486647-11-4249-4532
    • ⏱ 2023-02-21 17:46:18
  • 📌 与其说哲学是一门学问,不如说它是一种生存“态度”。或许宗教是在神的名义之下阐述“一切”,阐述全知全能的神以及受神委托的教义。这是与哲学有着本质差别的观点。 ^32486647-11-4643-4779
    • ⏱ 2023-02-21 17:46:22
  • 📌 当我们自认为“了解”了对象的那一瞬间,就不再想继续探索了。我会永不停止地思考自己、思考他人、思考世界。因此,我将永远“不知”。 ^32486647-11-4964-5027
    • ⏱ 2023-02-21 17:46:51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 📌 阿德勒说:“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不必畏惧他人的视线,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尽管去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也就是既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32486647-12-1066-1233
    • ⏱ 2023-02-21 17:48:21
  • 📌 教育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自立”。 ^32486647-12-2935-2977
    • ⏱ 2023-02-21 17:49:30
  • 📌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都有极力逃脱无力状态不断追求进步的需求,也就是“优越性追求”。蹒跚学步的婴儿渐渐可以独立行走,掌握语言与周围人进行沟通交流。也就是说,人都追求自由,追求脱离无力而不自由状态之后的“自立”。这是一种根本性的需求。 ^32486647-12-3075-3216
    • ⏱ 2023-02-21 17:50:10
  • 📌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32486647-12-3434-3564
    • ⏱ 2023-02-21 17:50:33
  • 📌 假如地球上根本没有他人只有自己一个人生活的话,那就没有应该知道的事情,也不需要教育了。那样的世界不需要“知识”。 ^32486647-12-3776-3832
    • ⏱ 2023-02-21 17:51:20
  • 📌 这里的“知识”不仅仅指学问,还包括人如何幸福生活的“知识”。也就是,人应该如何在共同体中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识“我”,认识“你”,了解人的本性,理解人的理想状态。阿德勒把这种知识叫作“人格知识”。 ^32486647-12-3947-4142
    • ⏱ 2023-02-21 17:51:25
  • 📌 假如抛开“自立”这一目标,教育、心理咨询或者是工作指导都会立即变成一种强迫行为。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所在。教育是沦为强制性的“干涉”,还是止于促其自立的“帮助”?这完全取决于教育者、咨询师以及指导者的态度。 ^32486647-12-5064-5181
    • ⏱ 2023-02-21 17:58:38

所谓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

  • 📌 “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的一方”。没有尊重的地方无法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关系就不能顺畅交流。 ^32486647-13-1183-1312
    • ⏱ 2023-02-21 18:02:31
  • 📌 因为最根源的是要“尊重人”。并不是指尊重特定的他人,而是指尊重所有的他人,包括家人、朋友、擦肩而过的陌路人,甚至是素未谋面的异国人等。 ^32486647-13-1419-1512
    • ⏱ 2023-02-21 18:00:29
  • 📌 “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 ^32486647-13-2096-2151
    • ⏱ 2023-02-21 18:01:09
  • 📌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32486647-13-2334-2382
    • ⏱ 2023-02-21 18:01:20
  • 📌 可以说尊重也是“鼓励”之根源。 ^32486647-13-2570-2644
    • ⏱ 2023-02-21 18:02:03
  • 📌 青年:不对!这不是我所了解的尊重。尊重是心怀“自己也想成为那样”的愿望,类似于憧憬之类的感情!哲人:不,那不是尊重,那是恐惧、从属、信仰。那只是一种不看对方是谁,一味畏惧权力权势、崇拜虚像的状态。 ^32486647-13-2676-2820
    • ⏱ 2023-02-21 18:02:15

关心“他人兴趣”

  • 📌 也就是不要执着于自我,而要对他人给予关心。按照这种指南去做,自然就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32486647-14-2098-2142
    • ⏱ 2023-02-21 18:07:40
  • 📌 这是所有人际关系中都必需的尊重的具体的第一步。无论是公司里的人际关系还是恋人间的关系,抑或是国际关系,在各种关系中我们都需要对“他人兴趣”给予更多关心。 ^32486647-14-3332-3434
    • ⏱ 2023-02-21 18:09:29

假如拥有“同样的心灵与人生”

  • 📌 我们一般认为的共鸣,也就是想着“我也是一样的心情”去同意对方的意见,其实这只不过是赞同而非共鸣。共鸣是接近他人时的技术和态度。 ^32486647-15-1692-1781
    • ⏱ 2023-05-09 17:33:54

“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

  • 📌 在判定自己言行以及他人言行时,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目的”。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32486647-17-573-667
    • ⏱ 2023-05-09 17:37:15
  • 📌 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32486647-17-1287-1352
    • ⏱ 2023-05-09 17:37:39
  • 📌 变化就意味着“死亡”。青年:死亡?哲人:比如,假设你现在正为人生而苦思焦虑,很想改变自己。但是,改变自己就意味着抛弃“过去的自己”,否定“过去的自己”,压制“过去的自己”,可以说就是把“过去的自己”送进坟墓,之后会作为“全新的自己”重生。 ^32486647-17-2203-2433
    • ⏱ 2023-05-09 17:39:33
  • 📌 那么,当一个人想要肯定“现在的自己”之时,你认为他会为自己的过去如何着色呢?青年:啊,也就是说……哲人:答案只有一个。也就是将自己的过去总结为“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但现在这样已经不错了”。青年:……为了肯定“现在”而去肯定不幸的“过去”。 ^32486647-17-2640-2982
    • ⏱ 2023-05-09 17:40:00
  • 📌 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只有根据千人千样的“现在”而被着色的各种各样的解释。 ^32486647-17-4000-4083
    • ⏱ 2023-05-09 17:40:51
  • 📌 所谓的过去,并不是无法回去,而是根本“不存在”。只要不认清这一点,就无法搞懂目的论的本质。 ^32486647-17-4182-4279
    • ⏱ 2023-05-09 17:41:11

你的“现在”决定了过去

  • 📌 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32486647-18-1185-1391
    • ⏱ 2023-05-09 17:41:52
  • 📌 关于记忆,请你这样想。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反过来说就是不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会被抹掉。 ^32486647-18-1533-1691
    • ⏱ 2023-05-09 17:42:08

阿德勒心理学中并无“魔法”

  • 📌 是的,我们应该谈论的正是这一点“以后怎么做?”。既不需要“可恶的他人”,也不需要“可怜的自己”。无论你再怎么大声倾诉这两点,我都会置若罔闻。 ^32486647-20-659-729
    • ⏱ 2023-05-09 17:46:30
  • 📌 不需要。你现在就在我眼前。了解“眼前的你”就已经足够了,而且,原则上来说我也无法了解“过去的你”。我再重复一遍,过去根本不存在,你所说的过去只不过是由“现在的你”巧妙编纂出来的故事而已。请你理解这一点。 ^32486647-20-1198-1455
    • ⏱ 2023-05-09 17:46:47

憎恶我吧!抛弃我吧!

  • 📌 与其认为“也许能办到”而致力其中结果却失败,还不如一开始就认定“不可能办到”而放弃更加轻松。因为这样做不用担心再次受到打击。 ^32486647-25-5727-5867
    • ⏱ 2023-05-09 18:04:53

有“罚”便无“罪”吗?

  • 📌 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的确是很有意思的分析。首先是寻求称赞,接着是引起关注,如果这些都无法实现则挑起权力争斗,然后又发展为恶劣的复仇,最终阶段则是证明自己无能。哲人:并且,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32486647-26-513-779
    • ⏱ 2023-05-09 20:28:21
  • 📌 没有人被训斥之后会开心。但是,会有一种“自己做了‘被训斥的特别的事情’”之类的英雄成就感。通过被训斥,他们能够证明自己是特别的存在。 ^32486647-26-2471-2537
    • ⏱ 2023-05-09 20:29:37

发怒和训斥同义

  • 📌 发怒是使人和人之间变得疏远的感情 ^32486647-28-2258-2281
    • ⏱ 2023-05-09 20:34:57
  • 📌 基督教广为传诵的“尼布尔的祈祷文”。青年:是的,当然记得。“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32486647-28-3001-3302
    • ⏱ 2023-05-09 20:35:55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 📌 我要介绍一段康德的话。关于自立,他是这么说的:“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 ^32486647-29-851-1042
    • ⏱ 2023-05-09 20:36:49
  • 📌 青年:……未成年状态?哲人:是的,没有真正自立的状态。而且,他所使用的“理智”一词,我们可以理解为从理性到感性的一切“能力”。青年: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能力不够,而是缺乏运用能力的勇气,所以才无法摆脱未成年状态,是这个意思吗?哲人:是的。并且他还进一步断言:“一定要拿出运用自己理智的勇气!” ^32486647-29-1074-1344
    • ⏱ 2023-05-09 20:38:50
  • 📌 我们按照“他人的教导”活着很轻松,既不用思考难题又不用承担失败的责任,只要表示出一定的忠诚,一切麻烦事都会有人为我们承担。家庭或学校里的孩子们、在企业或机关工作的社会人、来进行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一切都是如此吧? ^32486647-29-1627-1791
    • ⏱ 2023-05-09 20:39:16
  • 📌 一旦学生们自立之后与你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你的权威就会丧失。你现在与学生们之间建立的是“纵向关系”,并且你很害怕这种关系崩塌。不仅是教育者,很多父母也潜在地怀着这种恐惧。 ^32486647-29-2624-2708
    • ⏱ 2023-05-09 20:40:27
  • 📌 还有一点。孩子们遇到挫折的时候,特别是给他人带来麻烦的时候,你自然也会被追究责任。作为教育者的责任、作为监督者的责任、如果是父母那就是作为父母的责任。是这样吧?青年:是的,那是当然。哲人:如何才能回避这种责任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支配孩子,不允许他们冒险,只让其走无灾无难、不会受伤的路,尽可能将其置于自己掌控之中。其实,这样做并不是担心孩子,一切都是为了保全自身。 ^32486647-29-2801-3114
    • ⏱ 2023-05-09 20:40:30
  • 📌 是的,可以说这对于你也就是教育者也是一样。让学生说出“多亏了先生才能毕业”或者“多亏了先生才能及格”之类的话的教育者,在真正意义的教育上是失败的,必须令学生们感到他们是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这一切。 ^32486647-29-3778-3875
    • ⏱ 2023-05-09 20:41:15
  • 📌 不期待学生的感谢,而是能够为“自立”这一远大目标做出贡献,教育者要拥有这种奉献精神,唯有在奉献精神中找到幸福。 ^32486647-29-4105-4186
    • ⏱ 2023-05-09 20:41:39
  • 📌 三年前我应该也说过,幸福的本质是“奉献精神”。如果你希望获得学生们的感谢,期待他们说出“多亏老师了”之类的话……那最终将会妨碍学生们自立。请一定记住这一点。 ^32486647-29-4277-4407
    • ⏱ 2023-05-09 20:41:52
  • 📌 比如,孩子们问你“我可以去朋友那里玩吗”?这时候,有的父母就会回答说“当然可以”,并附加上“做完作业之后吧”之类的条件。或者,也有的父母会直接禁止孩子去玩。这都是将孩子置于“依存”或“无责任”地位的行为。父母不可以这样,而应该告诉孩子“这事你可以自己决定”。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识或经验——那就要提供给他们。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32486647-29-4580-4924
    • ⏱ 2023-05-09 20:42:38
  • 📌 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即使他们自己做出的决断以失败告终,孩子们也学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这个道理。 ^32486647-29-5564-5808
    • ⏱ 2023-05-09 20:43:35

褒奖带来竞争

  • 📌 将孩子们置于竞争原理之下,迫使其与他人进行竞争的时候,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呢?所谓竞争对手也就是“敌人”。不久,孩子们就会形成“他人都是敌人”或者“人人都在找机会陷害我,绝不可大意”之类的生活方式(世界观)。 ^32486647-32-1983-2241
    • ⏱ 2023-05-09 20:55:30

共同体的病

  • 📌 与竞争时间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独裁式领导管理的共同体中怎样算“获胜”,标准并不明确。就班级而言,学业以外的部分也会成为判断依据。并且,评价标准越不明确,那些拖同伴后腿、给别人下绊、向领导献媚的人就越是横行不止。你的单位应该也有这样的人吧?青年:哎……哎呀……哲人:为了防止这种事态发生,组织必须贯彻既无赏罚又无竞争的真正的民主。请一定记住:企图通过赏罚操纵别人的教育是最背离民主的态度。 ^32486647-33-995-1291
    • ⏱ 2023-05-09 20:56:48
  • 📌 首先,争夺胜利或名次的竞争原理自然而然地会发展为“纵向关系”。因为,一旦产生胜者和败者,就会产生相应的上下关系。青年:是的,的确。哲人:另一方面,贯彻阿德勒心理学所提倡的“横向关系”的是协作原理。不与任何人竞争,也不存在胜负。与他人之间即使存在知识、经验或能力的差异也没有关系,与学业成绩、工作成果没有关系,所有人一律平等并且尽力与他人协作,这样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才有意义。青年:先生您是说这才是民主国家?哲人:是的。阿德勒心理学是基于横向关系的“民主心理学”。 ^32486647-33-2726-3216
    • ⏱ 2023-05-09 21:00:47

人生始于“不完美”

  • 📌 人类的孩子们就会为心理上“想做的事”和肉体上“能做的事”之间的差距而苦恼。有些事情对于周围的大人们来说能够做到,但自己却做不到。大人们摸得到的架子自己却够不着,大人们搬得动的石头自己却根本搬不动,年长者谈论的话题自己无法参与……经历了这种无力感,进一步说就是经历了“自己的不完美”之后的孩子们原则上来说肯定会感到自卑。 ^32486647-34-3205-3481
    • ⏱ 2023-05-09 21:03:26
  • 📌 文明就是用来填补人类生物性弱点的产物,人类史就是一部克服劣等性的历史。 ^32486647-34-4095-4130
    • ⏱ 2023-05-09 21:04:20
  • 📌 人类因为自身脆弱,所以才会组成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自狩猎采集时代开始,我们人类就生活在集体中,与同伴协作捕获猎物、养育孩子。人类并非喜欢协作,更确切一些说,这是因为人类很脆弱,不可以单独生存。 ^32486647-34-4266-4450
    • ⏱ 2023-05-09 21:04:10
  • 📌 共同体感觉不需要去“掌握”,而需要从自己内心“挖掘”,正因为如此,它才可以作为“感觉”共有。阿德勒指出,“共同体感觉常常反映出身体的脆弱,人类根本无法与之彻底脱离。” ^32486647-34-4976-5248
    • ⏱ 2023-05-09 21:04:53
  • 📌 人类身体方面脆弱,但其心理比任何动物都要强大。这下你该明白致力于同伴之间的竞争多么违背自然规律了吧。共同体感觉并不是云端之上大而空的理想,它是深深植根于我们内心的根本生存原理。 ^32486647-34-5348-5436
    • ⏱ 2023-05-09 21:05:24

“自我认同”的勇气

  • 📌 严格说来并非如此。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类最具根源性的需求是“归属感”。也就是说,不想孤立,想要真实地感到“可以在这里”。因为,孤立首先会导致社会性死亡,不久还会导致生物性死亡。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归属感呢?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别地位,不要“泯然众人”。 ^32486647-35-1015-1231
    • ⏱ 2023-05-09 21:06:15
  • 📌 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借此也许可以体会到瞬间的“价值”;但是,如此获得的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 ^32486647-35-1638-1730
    • ⏱ 2023-05-09 21:06:46
  • 📌 只有被表扬才能体会到幸福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也在追求“更多的表扬”。这样的人就被置于了“依存”的地位,过着永远索求、永不满足的生活。 ^32486647-35-1825-2024
    • ⏱ 2023-05-09 21:06:58
  • 📌 唯有一个办法——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 ^32486647-35-2116-2172
    • ⏱ 2023-05-09 21:07:11
  • 📌 让他人来决定“我”的价值,这是依存。另一方面,“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幸福生活在哪里,答案很明确了。决定你自身价值的不是别人。 ^32486647-35-2262-2437
    • ⏱ 2023-05-09 21:07:29
  • 📌 恐怕这是缺乏“做普通人的勇气”吧。保持本色即可,即使成不了“特别”存在,即使不够优秀,也依然有你的位置。要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作为“芸芸大众”的自己。 ^32486647-35-2553-2680
    • ⏱ 2023-05-09 21:07:39
  • 📌 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不认可“真正的自我”,一味地与他人进行比较,盲目地突出“不同”,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32486647-35-3259-3510
    • ⏱ 2023-05-10 01:02:05

为什么人会想成为“救世主”

  • 📌 想要通过拯救他人使自己获救,通过扮演一种救世主的角色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是无法消除自卑感的人常常会陷入的优越情结的一种形态,一般被称为“弥赛亚情结”。它是一种想要成为弥赛亚也就是他人的救世主的心理性反常。 ^32486647-37-2668-2797
    • ⏱ 2023-05-10 01:07:13

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 📌 “掌握”这种说法不对。前面我就说过,共同体感觉是存在于所有人内心的一种“感觉”。不是努力掌握,而是从自己内心挖掘出来。所以,准确地说是“通过交友挖掘出来”。我们只有在“交友”关系中才能尝试着为他人贡献,不进行“交友”的人根本无法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32486647-40-3364-3504
    • ⏱ 2023-05-12 16:50:36

是“信任”,还是“信赖”?

  • 📌 “信任”就是有条件地相信对方。例如,向银行贷款的时候,银行当然不会无条件地把钱贷出去。银行只有在取得不动产或担保人之类的担保之后才会贷出与之相应的金额,并且还会收取非常可观的利息。这并不是“因为相信你所以放贷”,而是一种“因为相信你准备的担保价值所以放贷”的态度。总之,不是相信“那个人”,而是相信那个人所具备的“条件”。哲人:那么,“信赖”是指什么呢?青年: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值得信任的依据也相信,不考虑什么担保,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相信的是“那个人本身”,而不是他所具备的“条件”。也可以说关注的是人性化的价值,而不是物质性的价值。 ^32486647-41-946-1360
    • ⏱ 2023-05-12 16:51:38

为什么“工作”会成为人生的课题

  • 📌 对阿德勒来说,“工作课题”并非单纯的劳动课题,而是以与他人之间的关联为前提的“分工课题”。 ^32486647-42-1477-1522
    • ⏱ 2023-05-20 12:12:52
  • 📌 有意思!哎呀,这太精彩了!工作关系我是理解了。也就是说,为了生存需要分工,为了分工需要相互“信任”。并且,也无可选择。我们不能独自生存,也无法选择不信任,必须建立关系 ^32486647-42-2994-3077
    • ⏱ 2023-05-20 12:14:03

职业不分贵贱

  • 📌 “人的价值由如何完成共同体中自己被分配的分工任务来决定。”也就是说,决定人价值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的工作。 ^32486647-43-2440-2656
    • ⏱ 2023-05-25 11:05:36
  • 📌 原则上,分工关系中很重视每个人的“能力”。例如,企业录用员工时也会以能力高低为判断基准。这并没有错。但是,分工之后的人物评价或者关系状况就不会仅仅以能力进行判断,此时更加重要的是“是否愿意与这个人一起工作”。因为,如果双方不愿意一起工作,就很难相互帮助。决定“是否愿意与这个人一起工作”或者“这个人遇到麻烦时,是否愿意帮他”的最大要素就是那个人的诚实和致力于工作的态度。 ^32486647-43-3045-3243
    • ⏱ 2023-05-25 11:05:36
  • 📌 我们的共同体中有“各种各样的工作”,所以需要从事各种工作的人,这种多样性正是丰富性所在。如果是没有价值的工作,就不需要任何人去做,很快就会被淘汰。一份工作没有被淘汰而依然存在,这就说明其具有一定的价值。 ^32486647-43-3472-3573
    • ⏱ 2023-05-25 11:05:36

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 📌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教育者应该做的工作是“帮助其自立”。关于这一点,你应该也是同意的吧。青年:是的,我基本认可。哲人:那么,如何帮助孩子们自立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说过“要从尊重做起”。青年:您是说过。哲人:为什么要尊重呢?尊重又是什么?在此,我们必须回忆一下埃里克·弗洛姆的话。也就是,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认识到其独特个性”。 ^32486647-44-1447-1772
    • ⏱ 2023-05-25 11:05:36
  • 📌 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尊重其真实本色。如果说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因为无条件地接纳信任那个人。也就是说,因为信赖。 ^32486647-44-2186-2248
    • ⏱ 2023-05-25 11:05:36
  • 📌 反过来说,我们无法“信赖”一个自己并不尊重的对象。能否“信赖”他人与能否尊重他人紧密相关。 ^32486647-44-2349-2472
    • ⏱ 2023-05-25 11:05:37
  • 📌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句话。无论什么样的对象,都可以去“尊重”去“信赖”。因为这并非由环境或对象所左右,而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心。 ^32486647-44-3278-3541
    • ⏱ 2023-05-25 11:05:37

主动“信赖”

  • 📌 我们只相信“信赖自己的人”的话,而不是靠“意见的对错”来判断对方。 ^32486647-46-1796-1829
    • ⏱ 2023-06-12 18:23:17
  • 📌 小到普通人之间的口角大至国家间的战争,一切纷争都源于“我的正义”的冲突。“正义”会随着时代、环境或立场而发生变化,哪里都不存在唯一的正义和唯一的答案。过于相信“正确”是一种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找到一致点,渴望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期待与他人联手……如果想要联手,就只有自己先伸出手。 ^32486647-46-1935-2093
    • ⏱ 2023-06-12 18:23:18

人与人永远无法互相理解

  • 📌 这一学说在重要部分缺失的情况下依然流传了下来。《新约圣经》之《路加福音》中提到“像爱你自己一样爱你的邻人”。青年:像爱你自己一样?哲人:是的。也就是说,不仅仅是爱邻人,还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如果不能爱自己也就无法爱他人,如果不能信赖自己也就无法信赖他人。请你这样理解这句话。你之所以一直说“无法信赖他人”其实是因为你不能彻底信赖自己。 ^32486647-47-735-1058
    • ⏱ 2023-06-12 18:23:19
  • 📌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才只关注自己。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不安,所以才只关心自己。 ^32486647-47-1154-1294
    • ⏱ 2023-06-12 18:23:19
  • 📌 原则上说来,通过工作获得认同的是你的“功能”,而不是“你”。如果有一个“功能”更好的人出现,周围的人就会转向他。这就是市场原理、竞争原理。结果,你总是无法摆脱竞争旋涡,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归属感。 ^32486647-47-2085-2182
    • ⏱ 2023-06-12 18:23:20
  • 📌 我们根本不可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想法。去相信作为“无法理解的存在”的他人,这就是信赖。正因为我们人类是无法互相理解的存在,所以才只能选择信赖。 ^32486647-47-2682-2805
    • ⏱ 2023-06-12 18:23:20

人生要经历“平凡日常”的考验

  • 📌 特蕾莎修女被问到“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的时候,她这样回答,“回家之后请善待家人。”阿德勒的共同体感觉也是一样。不是为世界和平做什么,而是首先信赖眼前的人,与眼前的人交朋友。这样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信赖总有一日足以平息国家间的争斗。 ^32486647-48-2480-2655
    • ⏱ 2023-06-12 18:23:21
  • 📌 不管怎样只能从这一点开始。如果想要让世界远离战争,首先必须自己从争斗中解放出来。如果你想要获得学生们的信赖,首先自己必须信赖学生。不是高高在上地对大家指手画脚,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的自己先迈出第一步。 ^32486647-48-2753-2930
    • ⏱ 2023-06-12 18:37:34
  • 📌 对于我们来说,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考验,在“此时此刻”的日常中也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重大决断。逃避这些考验的人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32486647-48-3331-3509
    • ⏱ 2023-06-12 18:38:13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 📌 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绝不能成为心灵贫困的人。 ^32486647-49-1354-1415
    • ⏱ 2023-06-12 18:39:07

爱并非“被动坠入”

  • 📌 爱需要培养起来。如果仅仅是“被动坠入”的爱,那谁都可以做到。这样的事情不值得称为人生课题。正因为它需要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从无到有慢慢培养起来,所以爱的课题才非常困难。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一原则就想去谈论爱,所以,也就只能说一些与人毫不相关的“命运”或者动物性“本能”之类的词。把对自己来说本应是最重要的课题看作意志或努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不加正视,进一步说就是不“主动去爱”。 ^32486647-51-2575-2876
    • ⏱ 2023-06-12 19:26:20

变换人生的“主语”

  • 📌 阿德勒说过:我们都是只有在感到“我对某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之后,才能获得“可以在这里”之类的归属感。另一方面,我们无法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对别人有用,即使眼前的人表现得非常高兴,原则上我们也不可能知道他是否真的高兴。在此就出现了“贡献感”这个词。如果我们拥有“我对别人有用”之类的主观感觉也就是贡献感,这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继续寻求依据,从贡献感中寻找幸福,从贡献感中获得喜悦。我们通过工作关系可以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我们通过交友关系可以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如果是这样,幸福就在其中。 ^32486647-54-1193-1663
    • ⏱ 2023-06-12 19:52:31
  • 📌 我们通过追求“我的幸福”建立分工关系,通过追求“你的幸福”建立交友关系。那么,爱的关系成立又是追求什么的结果呢? ^32486647-54-2351-2407
    • ⏱ 2023-06-12 22:26:29
  • 📌 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这就是爱。 ^32486647-54-2727-2831
    • ⏱ 2023-06-12 22:26:38

自立就是摆脱“自我”

  • 📌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通过爱让两个人过上幸福生活。那么,为什么爱可以带来幸福呢?一言以蔽之,因为爱就是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32486647-55-512-657
    • ⏱ 2023-06-12 22:27:55
  • 📌 一来到世上我们便君临了“世界中心”,周围的人都关心“我”,不分昼夜地哄我、喂我、照顾我,“我”笑世界也笑,“我”哭世界也动摇,简直就像是君临家庭这一王国的独裁者。青年:哎呀,至少现代社会是这样。哲人:这种类似于独裁者的绝对力量,其力量源泉是什么?阿德勒断言其为“脆弱”,孩童时代的我们通过“脆弱”支配大人们。 ^32486647-55-754-1064
    • ⏱ 2023-06-12 22:27:45
  • 📌 选择他们这种生活方式的并不仅仅是孩子,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想要让他人担心、束缚他人言行、支配他人。 ^32486647-55-1844-2053
    • ⏱ 2023-06-12 22:28:38
  • 📌 所有人都是从几乎过剩的“自我中心性”出发,若非如此就无法生存。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君临“世界中心”,必须与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果能理解这些,今天反复谈论的“自立”一词的意思也就会迎刃而解。 ^32486647-55-2608-2814
    • ⏱ 2023-06-12 22:29:26
  • 📌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 ^32486647-55-3043-3090
    • ⏱ 2023-06-12 22:29:59
  • 📌 正因为如此,阿德勒才把共同体感觉叫作“social interest”,并称其为对社会的关心、对他人的关心。我们必须脱离顽固的自我中心性,放弃做“世界中心”,必须摆脱“自我”,必须摆脱被娇惯的孩子时代的生活方式。青年:也就是说,当摆脱自我中心性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渐渐实现独立?哲人:正是如此。人可以改变,可以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改变世界观或人生观。而爱就是将“我”这一人生主语变成“我们”。我们通过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 ^32486647-55-3176-3610
    • ⏱ 2023-06-12 22:31:20

爱究竟指向“谁”

  • 📌 通过哭闹、发怒、喊叫进行反抗的孩子并非不能控制感情。他们是在充分控制感情之后选择的这些行为。因为他们感觉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进而自己的生命就会有危险。 ^32486647-56-2068-2178
    • ⏱ 2023-06-12 22:33:41
  • 📌 “被爱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32486647-56-2274-2454
    • ⏱ 2023-06-12 22:33:48
  • 📌 自立既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就业方面的问题,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的问题……今后你也一定会下定决心去爱某个人,那时候就能告别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立。因为,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青年:通过爱变成熟……?!哲人:是的。爱是自立,是成熟。正因为如此,爱非常困难。 ^32486647-56-3158-3534
    • ⏱ 2023-06-12 22:34:24

怎样才能夺得父母的爱

  • 📌 恐怕你并不想与家人走一样的路。也许对你来说,重要的是“与大家不同”。如果从事与父亲和哥哥一样的工作,就无法获得关注,体会不到自己的价值。 ^32486647-57-795-863
    • ⏱ 2023-06-12 22:36:05
  • 📌 自立并不能通过就职来完成,这一点是肯定的。我们或多或少都活在父母爱的支配之下,在只能希求被父母爱的时代,我们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在不断强化“被爱的生活方式”中渐渐长大。要想摆脱被给予的爱的支配,只能拥有自己的爱。主动去爱,既不是等待被爱也不是等待命运安排,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爱某个人。唯有如此。 ^32486647-57-4158-4401
    • ⏱ 2023-06-14 23:40:46

人们害怕“去爱”

  • 📌 我没什么优点,所以,无法与任何人建立爱的关系,不能涉足没有担保的爱……这种想法是典型的自卑情结,因为这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不解决课题的借口。 ^32486647-58-1706-1828
    • ⏱ 2023-06-14 23:40:46

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

  • 📌 通过设定一个过大的、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来回避与现实的人交往,这才是感叹“没有邂逅”的人的真实面目。 ^32486647-59-2429-2555
    • ⏱ 2023-06-14 23:40:47

爱即“决断”

  • 📌 弗洛姆说:“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32486647-60-1298-1411
    • ⏱ 2023-06-14 23:40:47

重新选择生活方式

  • 📌 弗洛姆说,“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信念的人就只能爱一点点。”……如果是阿德勒的话,也许会把这里的“信念”换成“勇气”吧。你只有一点点勇气,所以,也就只能爱一点点。不具备爱的勇气,试图止步于孩童时代的被爱的生活方式。仅此而已。 ^32486647-61-2450-2643
    • ⏱ 2023-06-15 18:24:19
  • 📌 只有爱。只想“轻松”或者“快乐”地活着的人即使能够得到短暂的快乐,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32486647-61-3046-3251
    • ⏱ 2023-06-15 18:24:59
  • 📌 问题是获得贡献感的方法或者说生活方式。本来,人的存在本身就会对某些人有贡献。不是看得见的“行为”,而是通过自己的“存在”做着贡献。根本没必要做什么特别的事情。青年:撒谎!我根本没有这种体会!哲人:那是因为你以“我”为主语活着。如果懂得爱并以“我们”为主语活着,事情就会发生变化。你就会感受到仅仅活着就可以互相贡献,包括全人类在内的“我们”。 ^32486647-61-3390-3820
    • ⏱ 2023-06-15 18:25:29

致将要创造新时代的朋友们

  • 📌 无论时代怎么变,人们的烦恼不会变……请你记住,我们所拥有的时间很有限。然后,既然时间有限,那么所有人际关系的成立都是以“分别”为前提。这话并不是虚无主义,现实就是我们为了分别而相遇。青年:……是的,的确。哲人:如果是这样,我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就只有一件。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唯有如此。 ^32486647-63-586-977
    • ⏱ 2023-06-15 18:27:16
  • 📌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但是,保持单纯却非常困难,那里有平凡日常的无尽考验。” ^32486647-63-3400-3443
    • ⏱ 2023-06-15 18:29:58

读书笔记

本书评论

反向链接

到头儿啦~

局部关系图